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贺新郎·读史————毛泽东
农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
人类从饮血茹毛走向刀耕火种的时代,第一次实现了生产力的跃迁,告别了和猩猩那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这个时候的人类靠刀耕火种可以养活整个氏族。把此时的生产力定为1,也就是氏族的劳动力人口干活刚刚好够养活氏族的人口(考虑到有尚无劳动能力的幼儿)。这个时候的社会能实现所谓的民主,应该还不能叫做社会,氏族群体人口还比较少,信息沟通成本比较。只有能让整个氏族利益最大化的人才会被推举为氏族领袖。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器到铁器技术的演进,铁犁等各种工具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快速提高。人类也从刀耕火种的粗旷式生产转变为精耕细作。人口也会因为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多。
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家和税收的出现,此时存在一些非农业人口,也就出现了一群人供养另一群人的现象。
以战国为例,秦国的商鞅认为,农民是最重要的生产者,想要富国强兵必须扩大农业人口比重,保持非农业人口比重不超过10%。此时的生产力可定为1.1。
农业时代的生产力瓶颈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础,中国历史上自秦朝后的历史周期律本质上都是土地生产力有瓶颈导致的。秦朝以前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准确的来说是战国以前),是因为土地还没有被完全开拓,西周时期南方还是蛮荒地区,人口稀少。秦帝国奋六世之余烈,南取百越,北击匈奴,将大陆所有肥沃的土地收入囊中,自此便进入了土地和人口的周期循环:
王朝初期,人口凋敝,百废待兴。人均土地充足,老百姓丰衣足食,人口的迅速恢复,也会迎来王朝的盛世。
王朝中期,人口攀升到顶峰,进入王朝最鼎盛的时候。经历几代人的发展,贫富分化也开始出现。
王朝末期,人口的继续上涨,导致土地产出不足以养活这么多人,人们在吃饱和吃不饱的临界点徘徊。只要一旦出现洪涝或者干旱等自然灾害,就会出现饿死人的现象,朝廷如果未能及时救灾安抚,农民起义就会在这个时期频繁出现。
历史上多次引进等高产农作物提高了生产力。如张骞出塞引进了葡萄、石榴、胡萝卜、胡椒、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桃(核桃)、胡菜(香菜)。张骞作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汉人为中国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后人引进了很多其他农作物,如西瓜(西域)、菠菜(波斯)、茄子、棉花等。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引进了玉米、番瓜(南瓜)、番薯、番茄(西红柿)、番椒(辣椒)、洋番薯(马铃薯)、洋白菜、洋葱等。
“胡”字辈大多为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番”字辈大多为明朝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 “洋”字辈则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由环球航海的西洋人引入。
也正因为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古代王朝鼎盛时期能容纳的人口也在不断攀升:两汉巅峰期人口6千多万人,唐朝8千万,宋朝鼎盛时期(宋徽宗赵佶时期,靖康之乱前夕)人口突破1亿,元朝只有9千万(还是蒙古人觉得汉人杀不完的情况下),明朝鼎盛时期(万历年间)人口1.5亿,清朝鼎盛时期(乾隆盛世)人口超过3亿。现在能养活14亿人口,得感谢袁隆平等科学家的育种技术以及化肥技术的推广。
除了土地生产力的因素外,制约王朝寿命的另一个因素是税收:朝廷如果有足够的税收救灾安抚受灾群众或者及时扑灭农民起义的火苗,王朝还能续命。
但是明君也只能通过打击士绅豪强,合理分配财富、增加税基延缓这个进程,并不能逆转这个进程,因为人口增长是人的天性。
农业时期商品经济十分简单,同时中国士农工商的历史传统导致商业发展受限。但是我们从农业社会发展的本质中发现两个点:
1、土地是生产资料,是农业社会财富的来源。所以历史上的明君都是通过土地改革解放农业生产力的,如清朝雍正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使得之后乾隆盛世人口能达到3亿以上。
2、人多地少是农业社会永恒的矛盾。这是古代王朝周期循环,不超过300年的根本原因。
伦理道德是社会利益分配的规则
古代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将儒学改造成“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三纲五常的道德秩序,孔融让梨等谦让的传统美德以及引进佛教也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
古代的宗教文化都是当时生产力的产物,因为人多地少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
工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
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让欧洲的生产力飞速提升。而中国自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到洋务运动被迫工业化,再到建国后以举国之力进行工业化————中国开始一步步顺应世界潮流进入工业化时代。
工业时代的生产力需要资本和技术的支撑。有资本(积累的劳动剩余)才能扩建厂房、才能供养暂时没有产出的研发人员开发更先进的技术。
而资本的积累需要通过剥削劳动剩余才能产生,假设一个工厂把赚取的利润都分给员工了,它将无法扩大再生产,这个企业必然在更新的技术浪潮中覆灭。
对于国家而言也是如此,经济要发展,当前劳动者就必须要让渡一部分劳动剩余。
新中国刚建立时,中国的资本来自于苏联。中苏交恶导致苏联撤资,同时遇上美苏冷战,中国必须在美苏的夹缝中寻找发展机会。而资本的稀缺导致我国不得不通过工农业剪刀差将农业的劳动剩余补贴给工业。
国家通过统购统销收取农民的粮食,以此压低粮食价格保证城市生活资料的供应;城市压低工人工资、并通过粮票布票等制度全面管控生活必需品的发放。而人为的扭曲导致城市的岗位稀缺,种田的农民都想进城怎么办,户口制度诞生。也正因此我们才有资本去供养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研发国防科技。有了国防实力,我们才有资格上美苏博弈的牌桌,中美建交也证实了这一点。
农业时代的财富来源是土地,而工业时代的财富来源有人口、技术和市场:人通过技术设备对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制造商品到市场上卖出去。中西方不同时期对这三个要素的侧重点也不同。
1、人口。农业时代人口达到生产力瓶颈后,人口是社会的负担。1982年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已突破10亿大关,这也是改革开放后计划生育被定为国策的原因。但工业时代人口就是劳动力。在资本主义早期,英国圈地运动的“羊吃人”现象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农民们流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掠夺在世界各地制造了大量的奴隶为其工作,历史上的美国蓄奴制直到南北战争之后才被废除;藏区解放前也是农奴制,农奴们被僧侣贵族所奴役。
而中国改革开放通过市场换技术,外资进入中国,带来了资本和技术,使得我国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而城市劳动力资源不足,于是开放户籍人口流通,农民进城务工蔚然成风。改革开放后的这段时间,沿海的私营企业通过农民工们做衬衫毛衣创造的劳动剩余换取美元,国家通过外汇管制,让私企们将美元换成人民币在国内消费,国家得到美元后再到国际市场进口农产品解决吃饭问题,同时换取飞机、航母等更先进的技术。此时的中国能迅速发展依靠的是庞大的人口带来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红利。
2、技术。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效用比单纯叠加人力更有效。西方这一时期的法律也渐渐转变——不再强迫人们去当工人,而是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法促进了技术创新,使得发明人可以通过专利许可积累资本,也让发明者的时间和精力可以集中在技术创新上,如上个世纪的奔驰、福特创始人都是汽车工程师出身。
中国改革开放后,很早就有了专利法,但是真正开始注重技术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也才近十年,要知道10年前盗版光碟、山寨手机市场横行,那时候的中国制造是“盗版山寨高仿”的代名词。因为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我们要的是市场,技术大都是引进的,等到技术引进得差不多了,我们必须要自主研发了,就需要保护知识产权了。研发是个巨耗成本的工作,因为技术研发成功前的这段时间是没有产出的,研发成功了就是一本万利,研发失败了就是钱打水漂了。
3、市场。市场决定着商品能卖给多少人。工业化带来了规模化生产:技术和设备投入主要在前期,一旦研发的产品打开了市场,后期只需对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即可源源不断的生产出商品。只要市场越大,平均下来前期投入的成本就越小。
财富积累度过了原始阶段,形成资本,资本通过技术在一个又一个市场中攻城拔寨逐渐形成垄断地位。市场饱和后,资本为了增值会寻求新的市场。当年的鸦片战争正是西方资本寻求市场扩张发起的。当前国内互联网市场进入存量阶段后,各个互联网大厂也纷纷瞄准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