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经济周期

货币是未兑现的劳动剩余

人类驯化五谷禽畜后便进入了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更易产生劳动剩余,劳动剩余的权属和继承问题催生了私有制

张三是种小麦的,今年有200斤的收成,自家吃了100斤,还剩100斤。这剩下的100斤是张三的劳动剩余。

李四是捕鱼的,今年捕了100斤,自家吃了50斤,还剩50斤。李四吃鱼吃腻了,想用剩下的50斤鱼换张三的小麦做面包。碰巧张三也想吃鱼,两个人把自己的劳动剩余交换了。交易产生了。

张三李四的村子里,还有种红薯的、种西瓜的、打猎的。他们都想用自己的劳动剩余换别人的劳动剩余,为了方便交易,他们约定在村头建一个农贸市场。最原始的以物易物的市场经济产生了。

张三想换李四的鱼,每次都要背好多斤小麦去集市,很不方便,而且别人今天可能不想吃小麦或者想吃小麦的人并不多,你背了那么多小麦根本换不出去。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需要交换双方在时间、数量和需求上正好匹配才行。这种方式很不方便,所以大家约定用村子里很稀有的一种贝壳作为交换的凭证。用于流通的一般等价物“货币”随之产生,交易的效率也提高了。跟贝币相关联的汉字也由此而生:贵、贱、贪、财、贷、货、贿、赂、贫、购、资。“货”的意思就是能转化成“贝币”的商品。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就记载了先秦时期商货交易的历史。

贝币

李四有一次捕鱼去了很远的海边,他发现海边有很多这样的贝壳,他偷偷地把贝壳带回家,自己捕鱼就可以偷懒了,每天用贝壳到集市上换别人的劳动剩余就能吃吃喝喝过得很好。货币注水出现了。

久而久之,市面上流通的贝壳越来越多,但是生产力没有提高,大家的劳动剩余并没有增多,能用贝壳换的东西就那么些。张三发现了这个现象,他开始让自家的小麦涨价,以前1个贝壳换1斤小麦,现在得要2个贝壳换1斤小麦了。市面上卖其他商品的村民为了保障自己的劳动剩余价值不受损都纷纷开始涨价。通货膨胀产生了。

最终大家找到了罪魁祸首李四,大家发现李四家有好多从海边捡来的贝壳。从此大家再也不用贝壳交易了。货币信用第一次崩塌了。

但是以物易物的方式效率太低了,大家都不想回到以前,最终大家先后找到了铜、金、银这种稀缺的金属作为货币。从此“货币”也被称为“金钱”

中国金属货币

货币是国家信用的派生

随着贸易市场和货币体系的稳定,周围好几百里的村子都建立了自己的贸易市场,村子与村子间也开始进行交易。

家住山下的老王发现自己村子都是打猎的,鱼很少,卖的很“贵”,而海边的村子都是捕鱼的,鱼非常便宜。于是他开始做起了长途贸易,将海边的鱼运到鱼少的地方赚取差价。利用信息差的中间商出现了。

随着老王的生意越做越大,老王发现每次自己都要带大量铜钱或万两黄金去海边采购,重几百斤的贵金属不仅不方便携带,还容易被人抢,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需求,于是他率先建立了跨城市的钱庄。把黄金存在钱庄,钱庄给你开相应的票据,拿这个票据可以到另一个城市的钱庄取出黄金。最早的”银行”出现了,这个时候它叫做钱庄或票号。这种“纸质兑换券”在唐宋曾盛行一时,这种票据被称为“飞钱”——钱无翅而飞。

唐宋飞钱

张三要买李四一批的货,也不直接拿黄金白银进行交易了,直接把钱庄的票据给李四,让他去老王的钱庄兑换黄金,李四不信一张纸能兑换黄金,张三说这张纸背面有老王的“签字”,有老王的信用做担保。因为最早签字盖章在票据背面,因此这种信用票据的转让也被叫做“背书”。

随着钱庄的客户越来越多,大家干脆就直接用钱庄开的票据进行交易。基于金本位的货币兑换体系诞生了,这也被称为“金汇兑本位制”。

钱庄私自开票咋办,要是能私自开票,人人都去开钱庄就能收割别人的劳动剩余了。最后国家介入,用国家信用做担保,开办银行,负责货币的发行。

世界上最早的正式纸币就是北宋时期的中国人发明的,名为“交子”。

交子

那要是国家随便印钞票咋办?无解,这本质上是在削弱国家的政治信用。市场上的人之所以愿意使用国家的货币,是因为相信国家能维持市场的秩序。

滥发货币收割劳动剩余的方式也被称为“铸币税”,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税”这个东西收多了会咋样?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汉人的外儒内法没学到多少,印纸币倒是学的很快,元朝第一次将纸币称为“钞”,从字面上就能看出这个字的意思。站在“钞”的使用者角度,他比铜钱更轻便;站在“钞”的发行者角度看,他可以轻松地掠夺民间财富。

元朝印制纸钞

《马可·波罗游记》中就记录了元朝纸币的发行:“伟大的可汗如何使树皮变成纸一样的东西,在他的国家各地传递货币”。不过元朝只统治了中原98年就被朱元璋灭了,明朝建国后也延续了元朝的制度发行“大明宝钞”并禁用金银,由于纸币泛滥成灾通货膨胀严重,不到几十年老百姓就不想用了,后来被迫改为“钞钱兼用”,到了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时国家收税只认“白银”,自此白银成了中国很长时间内的流通货币。

大明通行宝钞

直到清末咸丰三年(1853年)因财政困难又开始发行纸币,当时发行了两种纸币:一种大清宝钞,一种叫户部官票。从此“货币”又多了一个名字——“钞票”

大清宝钞

光绪年间(1897年)引进西方纸币技术,才正式把发行货币的机构叫“银行”。

大清银行兑换券

中国历史上最近的一次货币超发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发生在民国末期,1948年民国财政崩溃,蒋政府发行金圆券搜刮民财,最终败逃台湾。

民国金圆券

资本和技术要素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上面说的主要是农业时代,农业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和劳动力。劳动力主要就是人力和畜力。由于地球上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呈指数式上涨,所以农业社会中,人口的增长会出现瓶颈。在东方的中国表现为不到300年一次的王朝更替,在西方表现为国与国之间频繁的战争。这种现象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要想突破马尔萨斯陷阱,只有两种办法:第一,走出去开拓更多的资源;第二,发展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西方国家为突破“马尔萨斯陷阱”,开始了对外扩张。大航海,地理大发现,殖民运动,黑奴贸易。期间涌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世界性殖民帝国。

15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国

  • 葡萄牙帝国:1487年,葡萄牙的迪亚士航海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绕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并以武力控制了印度洋海域的贸易,葡萄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世界性殖民帝国。1535年(明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到达了中国澳门,开始与中国贸易,并达到帝国巅峰。
  • 西班牙帝国: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寻找新航道最终发现美洲大陆,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命令开始环球航海,途径南美洲最南端到达太平洋西岸的印尼群岛,殖民地遍布全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1580年西班牙赢得葡萄牙王位继承战争,西王腓力二世获得葡萄牙王位,成立伊比利亚联盟,达到帝国巅峰。

1600年伊比利亚联盟时期殖民地版图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英国、法国和荷兰争霸

  • 荷兰:荷兰原为西班牙殖民地,因重税爆发荷兰独立战争,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因此也被称为尼德兰(荷兰)革命,荷兰组建资产阶级共和国。1602年荷兰成立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制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突破经济封锁,1621年“荷兰西印度公司”成立,1624年荷兰占领台湾,荷兰商船遍布世界,号称“海上马车夫”。
  • 法国:1664年法国路易十四组建东印度公司争夺殖民地,并发动一系列战争,1672~1678年路易十四发动法荷战争最终称霸欧洲,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号称路易大帝。
  • 英国:1585年英西战争爆发,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开始了世界贸易,1652~1674年,英国先后发动三次英荷战争,争夺海上霸权。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确立君主立宪制。1769年詹姆斯·库克环球航海发现大洋洲。1780–1784年第四次英荷战争最终英国打败荷兰成为世界霸主,殖民地遍布全球,成为西班牙后的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但是由于庞大的战争开支,英国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试图向北美殖民地收税,1775年-1783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致使美国独立,华盛顿总司令因领导陆军战功卓著成为第一任美国总统。

1800年美国独立后世界各国殖民地图

1808年~1833年,南美洲也爆发了独立战争,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一北一南带领南美洲人民发动了反西班牙殖民的独立战争。

工业革命时代

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科学革命孕育了技术革命。英国率先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为了解决纺纱机的动力问题,1769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在接下来的100年间,基于这个蒸汽机人们制造了自动纺织机、轮船、火车。以前需要10个纺织工人10天干的活,现在利用机器一个纺织工人一两天就能干完。有了火车和远洋货轮,这些商品可以运往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销售。

1800年英国纺织厂

牛顿找到了开启工业革命的钥匙,而瓦特拿起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从此科学技术成为了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英国工业革命也使得大英帝国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殖民帝国。

1900年新帝国主义时期殖民地图

农业资本转向工业资本

在工业革命之前15世纪~18世纪中叶的两个阶段,是基于农业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世界贸易的主要产品是农产品,如香料、棉花、茶叶还有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主要以农奴制和简单手工业为基础。西方殖民者采取蓄奴制压迫黑人奴隶为其劳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动机就是为了加快本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提高纺织机效率。

黑人奴隶

1769年,瓦特利用牛顿力学发明了蒸汽机,不仅可以用于纺织机,还赋能了各行各业,从此机器取代了人力、畜力,也致使原来大批工人失业。蒸汽机业促使煤矿业的崛起。

英国的蒸汽机数量从1800年的321台、5210匹马力提升到1825年的15000台,375000马力,煤产量从1790年的260万吨增至1836年的3000万吨。

美国也紧随英国之后迅速工业化,美国北方的工厂经济与南方采用蓄奴制的农场经济产生利益冲突,在1861年爆发南北战争。

1870年至1945年,以法拉第的电磁学、拉瓦锡的化学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爆发,电能和发动机赋能各行各业。产生了发电机、电灯、电话、电报、电车、内燃机、燃油车等产品。

工业品在商品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大。

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供求失衡导致的货币流通性危机

在这几次工业革命中,最聪明的那批人率先引进了技术改进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为了规模化生产,他们建立起工厂,雇佣那些没有机器的人为它们工作。

这些机器和生产技术被一个叫马克思的人称为生产资料,工人们使用生产资料为老板创造商品,老板通过商品的利润迅速积累财富。

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会出现一个问题:工人用赚取的工资消费,这些货币最终都流向了掌握生产资料的老板手里。地球上的黄金是有限的,最终只会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导致市场上流通的黄金越来越少,于是市场上出现一种现象:工厂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穷人失业没钱购买商品。经济危机出现了。

资本家倒牛奶

在这个分配制度下,穷人只能在社会底层内卷,有的人因生活所迫被逼无奈成了罪犯,而有些人冒险去新大陆寻找更多的黄金。1848年美国西进运动中有人在美洲西海岸找到了金矿,这个发现金矿的地方现在被人叫做“旧金山”。那新金山是哪儿呢?英国曾把尚是一片蛮荒的澳大利亚大陆作为罪犯流放地,1851年穷人们在澳大利亚又发现了一座金矿,现在澳大利亚的国际都市墨尔本也被称为“新金山”。卓别林的电影《淘金记》就描绘了流浪汉远赴阿拉斯加州淘金的故事。

金银货币紧缩变为纸币的通货膨胀

只要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分配制度不变,在地球上所有黄金都被发现后,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就会崩塌。纸币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英国最开始实行的是金银复本位制度,由于货币掺杂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英国开始实行金本位。值得一提的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晚年还做过皇家铸币局的局长,他还炒过股,1720年在南海泡沫中他亏了2万英镑,这相当于他10年的工资,所以他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我能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后来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质的银行券,实行“金汇兑本位制”,马克吐温《百万英镑》的故事就是以此为背景下创作的。

百万英镑

此时纸币作为一种黄金兑换券存在,在金本位时期,黄金可以作为货币之锚,是因为生产力低下,财富不会飞速聚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财富聚集速度也会加快,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也会减少,国家税收也因此减少,为了维持国家运转政府可能会超发货币以维持财政开支。

而过度超发货币会引发通货膨胀,货币在市场上将失去信用:在经济危机的时候,直接印钞票给穷人发钱会导致市场上的货币贬值,因为市场上没有那么多对应的劳动剩余,富人们会把手里那些纸币换成真正有价值的物资,市场上的资产价格会飙升。这种给穷人发钱还算好的情况,大多数政府不会把白花花的钞票直接发给穷人,这些货币以财政支出的形式流通到市场,实际上使持有货币的无产者财富缩水,穷人(无产阶级)的财富形式是货币,富人(资产阶级)的财富形式是生产资料,富人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反而财富增值了,贫富分化加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以前市场上的金银货币紧缩变为纸币的通货膨胀。经济危机最终演化成政治危机,正因如此为了输出政治危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工人失业

二战时,美国卖军火大发战争财,世界黄金都流向了美国,战后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但后来由于黄金挤兑,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1936年,英国有个叫凯恩斯经济学家的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市场需求以解决经济危机。以工代赈的方式,人为的创造需求,让穷人通过劳动的方式换取货币进行消费;降低银行利率的方式促进企业和个人的借贷,通过借贷增加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凯恩斯主义”遂成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金融周期的本质是信贷周期

信贷的出现,使得市场变幻莫测。举个简答的例子,A欠B1元,B欠C1元,C又欠A1元,这时市场上有3块钱的债务,如果A不还B的钱,B也没钱还C的钱,C也没钱还A的钱,整个经济就陷入了死循环,这种现象被叫做“三角债”。如果此时凭空印1块钱借给A让他去还债,那这个债务链条就全部解除了。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负债本质上是另一个人的信用资产,如果把信用资产和负债放到一张资产负债表中,这三个人本质上都是0负债。

信贷另一个魔幻的特点是周期性。一个人今天借了100块钱,债务规定的N年后要还100钱+m块钱的利息,借钱肯定要花出去,而一个人的支出等于另一个人的收入,环环相扣就使得整个社会的交易量大大提升。

另外国家可以通过中央银行调节借贷的利率,来控制这个借钱的行为,利率高的时候人们借贷的意愿就会下降,因为他们怕未来连本带息还不上,而利率低的时候人们的借贷意愿就会增强。瑞·达利欧在他的《原则》一书中,把这个周期称谓短期债务周期。国家市场经济不好的时候降低利率,促进企业和个人贷款,刺激消费,从而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在经济好转的时候提高利率,让借贷的人减少,从而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但是通过债务只能延缓货币流通性危机的发生,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当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大家对未来的信心丧失殆尽,银行再怎么调节利率即使降为零,大家都不敢借债了,此时长期债务周期就出现了。国家除了调节利率这个工具,还有加大政府投资的工具。在经济萧条时,政府投资基建,为失业人群提供工作机会,保证失业人群有收入从而保证货币的流通。这种政府在宏观层面主动调节市场的经济行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经济周期

当市场上许多人开始借钱消费的时候,经济一片繁荣,大家对未来信心十足,也会催生出更多的借贷,此时市场上的资产价格也会上涨;当大多数人开始还钱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变少,经济开始萎缩,经济周期因此出现。当市场上人们的信心一蹶不振的时候,大家都不敢借贷,不敢过度消费,经济开始萧条。

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对决

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

马克思最早发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根本矛盾,掌握生产资料的有产阶级会源源不断的积累财富,而不掌握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最终会一贫如洗。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共产党宣言》,通过社会革命建立一套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周期性危机的问题。但在计算机技术尚不发达的20世纪,人的需求是无法被计划的,苏联和中国的计划经济实验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凯恩斯则寄希望于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市场推迟危机的到来,期望在推迟后的这段时间内出现科技革命解决现在的问题,比如说信息革命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数据成为了新的生产资料,这改变市场上生产资料的分配关系。电气时代,美国涌现了洛克菲勒标准石油、杜邦化工、福特汽车等大财团,信息革命后微软、苹果、Intel、亚马逊、Facebook等公司就是新的科技浪潮中崛起的新兴巨头。但是这只不过是资本的新一轮盛宴,新的市场开辟,上层吃肉,下层喝汤,等到市场饱和后,新的科技革命未能到来将不可避免的出现新的危机。

历史告诉我们这两个解决方案都不完美,人类社会至今还没有找到最优解。

参考链接: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时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blog.hufeifei.cn/2023/08/economic/currency/

鼓励一下
支付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