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下我和DeepSeek针对AI发展趋势的一些对话:
1 | AI这次技术变革,和历史上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变革有什么异同?AI大模型及其生态和互联网中涌现的PC操作系统、浏览器、搜索引擎,移动互联网中涌现的手机终端、移动App有什么异同? |
好的,用户问的是AI技术变革和之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异同,还有大模型生态和PC操作系统、浏览器这些的对比。首先得确定用户是谁,可能是科技行业的从业者或者研究者,想了解技术演进背后的逻辑,方便做决策或者投资。
用户可能不仅想知道表面区别,更想洞察背后的趋势和机会,比如AI生态里哪些环节类似过去的浏览器或操作系统,有没有新的创业机会。深层需求可能是想判断如何布局,避免错过类似移动互联网初期的红利。
得先拆解问题,分两部分:技术变革的异同和生态组成的对比。技术方面,AI的核心是认知能力,而前两次是连接和信息分发。生态上,大模型更像基础设施,比如操作系统,但更集中化,而且竞争门槛更高。
还要考虑用户可能没明说的担忧,比如AI是否真的像以前那样有开放生态,还是会被大公司垄断。需要对比封闭和开放的可能性,以及开发者和用户角色的变化。
最后得总结,强调AI的颠覆性和不同之处,帮助用户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延续,而是范式转移,需要新的思维模式来应对。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技术革命的核心。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剖析:一是技术变革本身的异同,二是生态关键组件(Keystone)的异同。
一、技术变革的异同
AI大模型浪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一样,都是一次范式转移,但它们改变世界的“轴心”不同。
维度 | 互联网 (1990s-2000s) | 移动互联网 (2007年iPhone发布后) | AI大模型 (2020年GPT-3后) |
---|---|---|---|
核心变革 | 信息的连接 | 信息的随时随地获取与生成 | 信息的理解与生成 |
关键突破 | TCP/IP协议、Web协议 | 3G/4G、触摸屏、传感器、GPS | Transformer架构、海量算力、海量数据 |
改变的对象 | 连接人与信息、人与人 | 延伸人的感知与交互(位置、视觉、触觉) | 重塑人与知识的交互方式 |
交互方式 | 键盘、鼠标 → 点击链接 | 触摸、语音、摄像头 → 滑动App | 自然语言 → 对话、指令 |
商业模式 | 门户广告、电子商务、在线服务 | 应用商店分成、移动广告、O2O服务 | **模型即服务 (MaaS)**、AI原生应用、生产力提升 |
门槛与权力 | 相对分散,个人可建站 | 相对集中,受制于苹果/谷歌应用商店 | 极度集中,需要巨量资本、数据和算力 |
相同点:
- 基础性:三者都是基础性技术,像水电煤一样,会渗透到所有行业,重塑社会经济。
- 生态性:都催生了庞大的技术生态,从硬件到软件,从底层基础设施到上层应用。
- 创造性破坏:都创造了新行业、新巨头(Google/Facebook, Uber/TikTok, OpenAI/Midjourney),同时颠覆了旧行业(纸媒、传统零售、部分白领工作)。
- 投资狂热:都引发了巨大的资本泡沫和投资热潮(.com泡沫、App创业潮、当前的AI投资热)。
不同点:
变革的本质:
-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本质是连接和分发的革命。它们解决了信息“在哪里”和“如何获取”的问题,是渠道的革命。
- AI大模型:本质是认知和生成的革命。它开始解决信息“是什么”和“如何创造”的问题,是生产力的革命。它不是在修更快的路(渠道),而是在造更智能的车(生产力工具)。
技术门槛与集中度:
- 建设一个网站在互联网早期是可能的;开发一个App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是许多小团队可以做到的。
- 但训练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千亿参数大模型,需要数亿美金的计算成本和顶尖人才,这导致权力高度集中于科技巨头(Google, Meta, OpenAI+Microsoft, Amazon)和少数初创公司。生态的底层更加中心化。
与人交互的维度:
-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人需要学习如何与机器交互(学习使用浏览器、学习App的操作逻辑)。
- AI时代,机器开始学习如何与人交互(用最自然的语言、语音、图像)。交互变得直觉化和人性化。
二、生态关键组件的异同
你的类比非常准确,AI生态中的组件确实在扮演类似历史上关键节点的角色,但内涵已大不相同。
互联网时代 | 移动互联网时代 | AI大模型时代 | 核心异同分析 |
---|---|---|---|
PC操作系统 (Windows/macOS) | 手机终端/OS (iOS/Android) | 基础大模型 (GPT-4, Llama, Gemini) | 相似:都是生态基石,向下管理硬件资源(算力),向上为应用提供运行环境。 不同:操作系统是固定的程序,逻辑由开发者预设;大模型是“活”的智能,其能力通过训练涌现,并非完全预设。 |
浏览器 (Chrome/Safari) | 超级App/OS应用 (微信/支付宝) | AI智能体/平台 (ChatGPT, Copilot, Claude) | 相似:都是主要交互入口和信息聚合器。用户通过它们访问更广阔的世界(网站/小程序/AI功能)。 不同:浏览器是被动工具,用户主动输入指令;AI智能体是主动助手,可以理解意图、推荐答案甚至代为执行任务。 |
搜索引擎 (Google/Baidu) | 应用商店搜索 (App Store Search) | ……(演进中) | 相似:都是信息与服务的索引和分发中心,是流量的核心枢纽。 不同:搜索引擎返回链接列表,需要用户自行筛选;AI大模型直接生成答案和结果(但可靠性待考)。未来可能出现新的“AI原生搜索引擎”,它不再是检索,而是综合与创造。 |
网站/Web应用 | 移动App | AI原生应用 (Midjourney, Github Copilot, AI客服) | 相似:都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最终价值呈现,是生态繁荣的体现。 不同:传统应用是功能导向的,用户需要学习使用其功能;AI原生应用是任务导向或创作导向的,用户用语言描述目标,应用调用AI能力来完成。App正在从“功能集装箱”变为“能力魔法棒”。 |
(无完美对应) | (无完美对应) | 矢量数据库/工具 (为AI提供外部知识) | 独特之处:这是AI生态新增的关键层。大模型像人脑,需要外部知识(记忆簿、工具书)来增强其能力,矢量数据库等工具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
总结与展望
- 互联网构建了信息公路。
- 移动互联网将公路铺到了每个人的口袋,并增加了无数传感器作为“入口匝道”。
- AI大模型则是在这些公路上部署自动驾驶车队,它们不仅能更高效地运输信息,还能直接帮你加工信息、制造货物(内容)、甚至替你开车(自动执行任务)。
AI大模型变革的深远程度可能超过前两次,因为它第一次直接触及了人类独有的“认知”领域。它的生态结构既继承了前两次变革的某些模式(分层、有入口、有应用),又因其技术内核的根本不同而演化出新的特点(高度中心化的底层、自然语言的交互、从“功能”到“智能”的应用范式转变)。
最终,AI生态很可能不是完全重复互联网的“开放”之路,而是在开放与封闭、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其最终形态仍在激烈演变中。
1 | 你提到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是一种中心化的Web信息检索系统,而进入移动互联网后移动App开始去中心化。现在的大模型也是一种由巨头垄断的基础设施,未来随着硬件的发展会不会也出现去中心化的过程? |
您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且富有前瞻性的问题,这恰恰是当前AI领域核心的争论之一。我的判断是:未来AI生态的发展,不会是非黑即白的完全中心化或去中心化,而更可能是一种“分层博弈”的混合形态。硬件发展是推动去中心化的关键动力,但无法完全颠覆中心化的优势。
让我们来深入剖析这个过程。
为什么当前大模型是高度中心化的?
首先,我们要承认现状的合理性。中心化并非偶然,而是由当前技术阶段的“三高”门槛决定的:
- 高算力门槛:训练GPT-4这样的模型需要价值数千万甚至上亿美金的专用AI芯片(如NVIDIA H100)集群运行数月。这笔投入是绝大多数机构无法承担的。
- 高数据门槛:需要爬取和清洗万亿级别的token文本数据,涉及庞大的存储、清洗和合规成本。
- 高技术与人才门槛:需要世界顶级的AI研究员和工程团队,进行复杂的算法设计、调优和分布式训练。
这“三高”门槛自然地导致了权力集中于拥有资本、数据和人才的科技巨头(如OpenAI+微软、Google、Meta、Amazon)。
硬件发展如何催化去中心化?
硬件进步确实会在以下几个层面极大地推动去中心化进程,这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相似之处:
推理本地化(最直接、最先发生):
- 现状:现在使用ChatGPT,你的输入要被发送到OpenAI的云端服务器进行运算(推理),再将结果返回给你。这涉及延迟、隐私和数据安全风险。
- 未来:随着手机、电脑、甚至汽车上的芯片(如高通骁龙、苹果M系列、Intel Ultra)集成更强大的专用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很多推理任务完全可以在本地设备上完成。
- 类比:这类似于早期计算机需要连接大型机,后来PC本身性能强大,很多软件可以离线运行。你的手机现在可以本地处理照片、语音识别,而不需要总是联网。
- 影响:保护隐私、降低延迟、减少网络依赖。未来一个“AI版Photoshop”可能完全在你的电脑上运行。
微调与适配民主化:
- 现状:从头训练一个大模型是巨头的游戏。
- 未来:但基于一个现有的开源基础模型(如Llama 3),使用你自己的数据对它进行微调(Fine-tuning),让它 specialized 于某个特定领域(如法律、医疗、你公司的内部知识库),这个过程的算力需求会大大降低。
- 硬件角色:强大的消费级GPU(如RTX 4090)甚至未来的专用AI硬件,可以让小公司、甚至个人开发者在自己办公室或家里完成高质量的微调。这催生了垂直领域的小型专家模型。
训练边缘化(远期可能):
- 这是一个更远期的愿景。通过联邦学习等技术,可以在不交换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利用分布在千万台设备上的数据共同改进模型。例如,谷歌的Gboard输入法就是通过联邦学习在用户手机本地学习打字习惯,聚合模型更新而非原始数据。
- 如果硬件足够强大,能高效处理本地训练任务,那么“众包”式的模型训练将成为可能,进一步打破数据垄断。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将长期共存、分层博弈
未来的AI生态不会是一极,而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我们可以用下图来清晰地展示这一“分层博弈”的生态结构:
flowchart TD A[AI生态结构] --> B["中心化力量
(巨头主导)"] A --> C["去中心化力量
(硬件与社区驱动)"] B --> B1["基础大模型训练
(万亿参数,成本极高)"] B --> B2["云平台与MaaS
(Azure OpenAI, GCP Vertex AI)"] B --> B3["超大规模数据聚合"] C --> C1["推理本地化
(手机、PC、车载芯片NPU)"] C --> C2["微调与适配民主化
(基于开源模型)"] C --> C3["垂直领域专家模型
(企业、个人开发者)"] C --> C4["数据联盟与联邦学习
(保护隐私的协作训练)"] B1 -.-> C2["提供基座模型"] C2 -.-> B2["部署在云平台上"]
结论:一个“中心化基座,去中心化创新”的生态
硬件的发展不会导致中心化模型的消亡,而是会重塑生态的竞争格局。
- 中心化力量将继续主导最前沿的基础大模型研发,因为物理和经济的天花板始终存在。它们将成为“AI时代的发电厂”,提供最强大的基座模型。
- 去中心化力量将在应用、适配、垂直领域和隐私敏感场景中蓬勃发展。基于开源模型或通过API调用基座模型,无数创新将在边缘发生。
这类似于今天的计算生态:我们既有AWS、Azure这样的集中式云计算巨头,同时每个人的手机和电脑也拥有前所未有的本地处理能力。两者互补,共同构成了繁荣的生态。
因此,未来的AI世界更可能是一个 “中心化基座,去中心化创新” 的混合生态。硬件进步是解放生产力和激发创新的关键钥匙,但它不会关闭中心化的大门,而是打开了去中心化的另一扇窗。
1 | 在这次AI技术浪潮中开发者有什么机会? |
好的,用户问的是开发者在这次AI浪潮中的机会。之前已经讨论了AI变革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异同,以及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问题,现在需要具体到开发者能做什么。
用户可能是开发者或者想进入这领域的学习者,想知道从哪里切入。深层需求可能包括:如何不被淘汰、如何找到高价值机会、是否需要完全转向AI开发、以及如何利用现有技能过渡。
首先得区分不同背景的开发者,比如前端、后端、移动端,他们各有不同的切入点。然后要考虑机会的层次,比如是做底层模型还是上层应用,或者工具和生态。
还要提到学习路径,因为用户可能担心需要从头学起,但其实整合API和微调模型门槛不同,现有开发者可以逐步深入。最后得强调AI原生思维的重要性,不仅是技术,更是产品范式的转变。
这是一个所有开发者都在思考的核心问题。这次的AI技术浪潮,特别是大模型,带来的不是单一机会,而是一次整个软件开发和交互范式的重构。这意味着机会遍布于各个层面,从基础设施到最终应用。
对于开发者来说,机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战略层级:
1. 顶层:AI原生应用(AI-Native Applications)
这是最直接、最大量的机会所在。目标是利用AI作为核心引擎,解决以前无法解决或解决成本很高的问题。
- “副驾驶” for Everything:为每一个职业、每一个垂直领域开发智能助手。
- 例如:律师AI(审阅合同、检索案例)、程序员AI(写代码、debug)、设计师AI(生成UI草图、设计图标)、财务AI(自动对账、分析报表)。
- 全新交互形式的应用:
- 自然语言交互:构建完全通过对话来操作的复杂软件。用户不需要学习菜单和按钮,只需“告诉”软件要做什么。
- 多模态应用:结合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的生成与理解能力。例如,一款营销视频生成App,你输入文案,它自动生成口播视频、字幕和背景音乐。
- 内容生成与个性化:
- 游戏:动态生成剧情、对话、关卡甚至整个游戏世界。
- 教育:为每个学生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材料、练习题和解释。
- 电商:为每个商品自动生成不同风格的营销文案和图片。
对开发者的要求:更强调产品思维、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和对人类工作流的深度理解。技术实现上,更多的是通过API调用模型能力,并巧妙地将其集成到用户体验中。
2. 中间层:模型增强与定制(Model Enhancement & Customization)
大多数开发者不会去从头训练基础大模型,但基于现有模型进行优化和定制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与AI工程:如何设计最有效的提示(Prompt)来稳定地激发模型的最佳性能,正在成为一个专门的 discipline。这包括构建清晰的结构化提示、思维链(Chain-of-Thought)等。
- 检索增强生成(RAG -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这是当前企业级应用最热门、最实用的技术。核心思路是让大模型连接外部知识库(如公司内部的文档、数据库、网站),让模型基于这些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来回答问题,而不是只依赖它训练时的陈旧知识。
- 机会:为企业搭建RAG系统,解决大模型的“幻觉”和知识陈旧问题。这需要开发者有向量数据库、Embedding、知识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 模型微调(Fine-Tuning):使用特定领域的数据对开源模型(如Llama 3, Mistral)进行微调,得到更专业、性能更好的“专家模型”。
- 机会:为法律、医疗、金融等垂直领域微调模型。随着开源模型的强大和微调工具的简化,这个门槛正在降低。
对开发者的要求:需要更深入的机器学习/大模型知识,了解模型的工作原理、微调技术、向量数据库等。这是向“AI工程师”演进的关键路径。
3. 基础层:工具与基础设施(Tools & Infrastructure)
“淘金热中,卖铲子和牛仔裤最赚钱”。当所有人都在冲向上层应用时,为他们提供开发工具和支持系统同样机会巨大。
- LLMOps(大语言模型运维):类似于过去的DevOps和MLOps。如何高效地管理提示版本、评估模型性能、监控成本、部署模型管道,这是一个正在形成的巨大工具市场。
- 评估与测试工具:如何科学地评估一个AI应用的好坏?需要新的测试框架、基准数据集和自动化评估工具。
- 中间件与API管理:帮助开发者更简单、更经济地调用不同模型(OpenAI, Anthropic, 开源模型)的API,实现负载均衡、故障转移、缓存等。
对开发者的要求:深厚的后端工程、分布式系统、云计算功底。这部分机会更适合有经验的基础设施开发者。
4. 底层:参与开源模型生态(Open-Source Ecosystem)
虽然训练超大模型是巨头的游戏,但开源社区正在飞速发展。
- 贡献与优化:参与诸如Llama、Mistral、Bloom等开源模型的社区,贡献代码、优化性能、开发新的应用方式。
- 模型量化与蒸馏:将大模型“缩小”,让它能在更小的设备(手机、笔记本)上高效运行,这是一个非常热门且实用的方向。
- 构建开源替代品:开发某个热门闭源服务(如Midjourney, ChatGPT)的开源替代方案。
对开发者的要求:需要顶尖的机器学习研究和工程能力,通常需要在研究机构或大型AI团队工作。
给开发者的行动建议
- 不要试图造基础模型:这是巨头的游戏,除非你身在顶级实验室。
- 从“API调用者”开始:立即开始使用OpenAI、Claude等API构建小应用。亲手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从构建一个简单的聊天机器人或文本总结工具开始。
- 深入学习Prompt Engineering和RAG:这是目前应用层开发最核心、最实用的技能组合。
- 成为“AI+领域”的专家:你不需要成为AI理论专家,但你可以成为“最懂AI的律师”或“最懂AI的医生”。你的领域知识+AI能力将成为你最强大的护城河。
- 关注开源模型:特别是如何在消费级硬件上运行和微调它们(如通过Ollama, LM Studio等工具)。这能让你摆脱对闭源API的完全依赖,降低成本并增加灵活性。
总结一下:本次AI浪潮对开发者而言,广度上的机会在于用AI重塑所有现有行业(AI原生应用),深度上的机会在于深入技术栈底层,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和优化方案(RAG、微调)。最大的机会属于那些能同时理解“技术可能性”和“真实世界需求”的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