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Scrum敏捷管理制度设计一文中,针对公司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scrum设计了一套产研管理制度。并在最后给出了产研团队量化考核的指标。
但是这套制度如果没有实际落地的绩效激励制度,那就是空中楼阁。
马云曾说过:十个人的公司、一百人的公司、五百人的公司、一千人的公司和一万人的公司, 带队伍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管理的最低要求是一致的。这个最低要求就是十六个字:⽬标清晰,职责明确,赏罚分明,超越伯乐。
其中呢赏罚分明就需要考验公司激励制度如何设计。激励如果不能引起团队其他人的眼红,那这个激励是无效的;惩罚如果不痛不痒不能震慑团队中其他同类型的人,那这个惩罚也是无效的。
但是在赏罚分明的同时如何保证团队的凝聚力,这又是一个管理的重大大挑战。
很多团队在推行 Scrum 时都会遇到类似挑战:
- Scrum 强调 自组织、团队协作与持续改进,但现实中又必须面对 绩效考核、奖惩与个人激励 的管理要求。
- 如何在不破坏 Scrum 精神的前提下,建立 赏罚分明 且 团队凝聚力强 的绩效制度,是一个非常考验管理设计的课题。
一、核心原则(必须遵守的三条底线)
以团队为中心,兼顾个人贡献
Scrum 的目标是交付价值、促进协作,不应把绩效考核变成“个人功劳榜”。
核心是:团队绩效优先,个人绩效只在团队绩效基础上分配。透明、公正、可度量
所有指标应公开、客观,不靠主观印象,避免暗箱操作。鼓励正向激励,慎用惩罚
Scrum 关注持续改进,惩罚只用于底线问题(如消极怠工),主流策略应是激励与辅导。
二、绩效考核体系设计(3+2 模型)
3+2 模型指的是:3 个团队维度 + 2 个个人维度
团队维度(占比 60%)
指标 | 含义 | 数据来源 | 说明 |
---|---|---|---|
交付达成率 | 每个 Sprint 的承诺故事点完成率 | Jira/禅道/Excel | 衡量团队执行力 |
Bug 密度 & 缺陷修复率 | 测试缺陷数 / 故事点 | 测试平台 | 衡量质量 |
客户/产品满意度 | 来自 PO 或 Stakeholder 反馈 | 定期调研 | 衡量价值交付 |
这 3 项构成团队绩效,影响团队整体奖金/绩效系数。
个人维度(占比 40%)
指标 | 含义 | 来源 | 说明 |
---|---|---|---|
个人贡献度 | 对团队目标的贡献(如承担故事点、关键任务、跨界支持) | Scrum Master + 同行互评 | 体现主观努力 |
Scrum精神表现 | 包含沟通协作、主动改进、Review 参与度 | 每次回顾会议记录 | 鼓励文化一致性 |
注意:不建议用故事点直接衡量个人绩效,会导致“抢任务”、“不帮人”问题。
更好的做法是用“团队贡献”+“协作行为”综合打分。
三、绩效计算与奖惩设计
1. 绩效评分
- 团队绩效:权重 60%,每个团队平均绩效得分
- 个人绩效:权重 40%,基于个人贡献与Scrum行为
- 最终得分 = 0.6 × 团队得分 + 0.4 × 个人得分
2. 奖励机制
团队奖励:团队绩效优秀,发放团队奖金 + 公开表彰 + 团建基金
个人奖励:
- 个人得分优秀的,额外奖励/晋升优先权
- 个人得分中等,但团队表现优异,也能共享团队成果
- 鼓励“跨界协作”和“帮助他人”的行为
3. 惩罚机制(轻惩 + 辅导为主)
- 低绩效连续2个周期 → 约谈辅导、设立改进目标
- 态度消极/破坏团队协作 → 书面警告
- 严重失职 → 绩效扣分或组织调整,罚款收录到团建基金
四、周期与反馈机制
内容 | 周期 | 目的 |
---|---|---|
Sprint 回顾会议 | 每 2 周 | 团队自省,发现改进点 |
绩效评估会议 | 每 1 个季度 | 汇总指标,公平打分 |
一对一辅导 | 每 1 个季度 | 关注个人成长 |
年度评优 | 每年 | 激励与晋升挂钩 |
关键:绩效体系应“可调整”,根据团队成熟度、目标变化持续优化。
五、团队凝聚力保障机制
为了防止绩效制度破坏团队氛围:
协作行为纳入考核
鼓励“帮助他人”“知识共享”“技术分享”等正向行为。公开透明
所有评估标准与结果均公开,避免“暗箱”与“政治斗争”。团队目标统一
所有人都围绕共同目标,形成“我们一起赢”的氛围。奖励团队,不惩罚个体(除非极端)
强调团队共进退,问题先由团队自省,再个人改进。Scrum Master 的文化守护者角色
Scrum Master要负责防止考核制度异化为“绩效内卷”。
refs:
- 敏捷团队绩效考核: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8575458
- 深入浅出了解 OKR(一):揭开 OKR 的神秘面纱: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0722558
- OKR与Scrum: https://www.zhihu.com/column/OKRSc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