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 概述

TCP/IP起源于60年代末由美国政府资助的一个分组交换网络——ARPAnet(阿帕网)。到90年代TCP/IP就已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了。

网络分层

网络分层从ARPAnet开始就已经在使用,将网络协议分为不同层次开发,能简化设计的复杂性,各层既能相互独立又能高效地协调工作(这也是C语言这种面向过程语言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提到分层,我们通常会把TCP/IP层次模型与OSI参考模型进行对比。

OSI模型与TCP/IP模型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建议。虽然OSI并未成为事实上的标准,但仍然具有学习参考和工作指导的意义。

  1. 物理层: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链路层提供基于比特流的数据传输;同时制定物理接口的相关标准(如接口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规程特性等),这些标准一般由OSI或IEEE等协会以及各大硬件厂商(通常也是协会成员)协同制定。比如有线网卡接口与双绞线接口线序,蓝牙或WiFi信号的频段,甚至USB接口、Type-C接口,ThunderBolt等都是他们制定的。

    大二的时候自己还接过水晶头,依稀记得双绞线的两种线序:

    • 568A线序:

    绿白—1,绿—2,橙白—3,蓝—4,蓝白—5, 橙—6,棕白—7,棕—8

    • 568B线序:

    橙白—1,橙—2,绿白—3,蓝—4,蓝白—5, 绿—6,棕白—7,棕—8

    两种线序仅仅把1和3对调,2和6对调。

    • 直通线:单独使用一种线序,2头A序或2头B序。
    • 交叉线:1头A序1头B序。

    同层设备使用交叉线,不同层设备使用直通线。

    主机和路由器同属网络层设备所以使用交叉线。

    而交换机属于链路层设备,如果与网络层设备相连就需要使用直通线,如果与交换机相连需要使用交叉线。

  2. 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是差错校验、流量控制、链路管理等功能,为网络层提供一个无错的透明的数据传输。这一层会把网络层的数据包封装成数据帧(Frame)。常见的链路层封装协议有:PPP、HDLC、Frame-Relay、SDLC等。

    现在只依稀地记得差错校验用到了组成原理中学到的CRC、奇偶校验。

  3. 网络层:主要功能是解决数据包的路径选择问题,为传输层提供网络连接。这一层最核心的协议就是IP协议,它会把传输层的数据报封装成IP数据包(Packet,也称为分组包),通过路由协议转发到指定的网络。另外,用于网络层管理的两个协议是ICMP和IGMP,以太网中ARP和RARP负责IP地址与Mac硬件地址之间的转换,ARP和RARP基于IP协议但工作在链路层,所以严格的说ARP和RARP应该数据数据链路层协议。

    ICMP和IGMP的区别:

    •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用于检测网络通断,主机是否可达,查看路由路径等。

      ping命令和traceroute命令(windows上的pathping)就是实现了这个功能。

    • 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IGMP是一个组播(多播)管理协议。如网络电视直播就是组播(多播)的一种应用。后面也会讲到单播,多播(组播),广播的区别。

    ARP和RARP的区别:

    •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IP地址 -> Mac地址
    • 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Mac地址 -> IP地址

    可以使用arp命令查看或修改地址解析表。因为ARP是通过局域网广播的方式工作的,恶意虚假应答会造成ARP欺骗,所以在IPv6中ARP已被邻居发现协议(NDP)取代。

    路由协议分为两类:静态路由协议和动态路由协议。静态路由协议维护性不好,在网络中使用更广泛的是动态路由协议。动态路由协议分为两种: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常见的IGP有:路由信息协议(RIP,有v1和v2两个版本),内部网关路由协议(IGRP),增强内部网关路由协议(EIGRP),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OSPF)。EGP主要是边界网关协议(BGP)。

    IGP按实现原理也可以分为三类,下面这张图是当时在大三上学期学网络配置的时候总结的:

    路由协议

  4. 传输层:主要功能是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这一层主要的两个协议就是TCP和UDP。

    TCP与UDP的区别:

    • TCP(Transfer Controll Protocol)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TCP底层基于数据报实现并为上层提供面向数据流的传输。
    •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面向数据报(Datagram)的不可靠的传输,UDP仅仅在IP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了端口,报文长度,校验和等字段;相反TCP相对UDP就更复杂了。当然,你也可以基于UDP协议自己实现面向连接的传输,可靠性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实现。
    区别TCPUDP
    是否面向连接
    传输可靠性可靠不可靠
    应用场合大数据量传输少量数据传输
    速度
  5. 会话层: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协调主机进程之间的会话,即建立、管理、终止进程间会话,简单的说就是会话管理

  6. 表示层:主要功能是处理数据编解码问题。比如数据的压缩与加密就是在这一层实现。

  7. 应用层: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接口。常见的如FTP协议实现文件传输,SMTP协议实现邮件的传输,HTTP协议实现超文本数据的传输。

网络工程师的工作范围主要就是下三层,而软件设计师的工作范围主要就是上三层。

TCP/IP分层模型

OSI参考模型的缺点就是过于复杂,层次分的太细,对于那些基于UDP不需要会话的协议基本上就没有会话层这一概念。比如DNS协议查询域名对应的IP地址。

OSI参考模型是理论上的模型,而TCP/IP事实上的工业标准。TCP/IP是先有实现后有模型。

TCP/IP中分为四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其中链路层对应着OSI模型中的物理层和链路层,应用层对应着OSI模型中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来看一下《TCP/IP详解》中的两张图:

TCP/IP分层模型

对等实体

协议栈封装过程

OSI模型与TCP/IP模型都不完美,但TCP/IP模型发展是因为在ISO制定OSI参考模型过程中总是着眼于一次制定达到完美,所以的制定过程中考虑的方面比较多,但去忽略了IP这一协议的重要性,但当ISO认识到时只好在网络层划出一个子层来完成类似的功能,在无连接服务一开始也不在考虑之列,还有就是网络管理功能的过度复杂等,造成了OSI迟迟没有成熟的产品推出的成因,进而影响了厂商对它的支持,而这时的TCP/IP通过实践得到到不断的完善,也得到了大厂商的支持,所以TCP/IP模型得到了发展。

网络地址(IP地址)

IP地址用来标识网络中主机的唯一性的。IP地址分为两个版本:IPv4和IPv6。

IPv4

IPv4地址长度为32bit,并划分为5类:

IP地址分类

类型范围网络数主机数(去掉网络号和广播地址)
A0.0.0.0~127.255.255.2550~127,共128=
B128.0.0.0~191.255.255.255128.0~191.255,共64×256=
C192.0.0.0~223.255.255.255192.0.0~223.255.255,共32×256×256=
D224.0.0.0~239.255.255.255//
E240.0.0.0~247.255.255.255//

其中A、B、C分别有一个保留地址:

  • A:10.0.0.0~10.255.255.255(相当于1个A类网络)
  • B:172.16.0.0~172.31.255.255(相当于16个连续的B类网络)
  • C:192.168.0.0~192.168.255.255(相当于256个连续的C类网络)

这些地址是不会被Internet分配的,因此在Internet上也不会被路由,它们常被称作“内网地址”或“私网地址”,虽然他们不能直接和Internet网连接,但仍旧可以被用来和Internet通讯,我们按需选择适当的类型,在内部网络中大胆地将这些地址当作公共IP一样使用,然后通过在边界路由上配置NAT转换映射成公网地址。

IPv4由于只有32位,减掉D类和E类地址,最多只能分配四十亿个公网地址,IPv4地址早已枯竭,而通过NAT技术转换成私网地址使得IPv4能继续使用,同时由于私网地址不会在Internet上被路由,所以也保证了内网的安全性。

特殊的IP地址

  1. 0.0.0.0通常用来表示缺省(默认)路由,就是所有不知道怎么路由的地址就用这个地址表示,而这条路由对应的网关就叫默认网关。

    在Linux中可以用route命令查看路由表

    Linux查看默认路由

    在Windows上可以用route PRINT命令查看路由表

    Windows默认路由

  2. 255.255.255.255是限制广播地址。也就是对当前网段内(广播域)中的所有主机发送广播。

  3. 127.0.0.1~127.255.255.254用于表示本地主机localhost。这个地址数据包不会从网卡接口发送出去。

  4. 169.254.0.1~169.254.255.254如果你的Windows开启了DHCP功能来自动获取IP,系统没有找到任何DHCP服务器给它分配地址时,它会自动分配一个这样的地址作为IP,所以当一个机房都没有获取到DHCP的地址时,仍可以使用这个地址在机房内进行通信。

IPv6

IPv6是下一代IP协议,用于解决IPv4地址枯竭的问题,目前IPv6的使用还在过渡阶段。IPv6地址长度为128bit,理论上有地址,号称能为世界上每一粒沙分配ip地址(估计能用到人类灭亡)。

表示方法

128bit的IPv6长度是IPv4的4倍,明显IPv4的点分十进制表示方法不再适用。IPv6通常有一下几种表示方法:

  1. 冒分十六进制表示法

    格式为X:X:X:X:X:X:X:X其中每个X表示16bit的16进制形式(一个16进制为4bit)。

    比如:ABCD:EEFF:0011:2345:6789:ABCD:0011:EFEF,这种表示方法每个冒号后的0可以省略,即ABCD:EEFF:11:2345:6789:ABCD:11:EFEF

  2. 0位压缩表示法

    由于地址目前还比较多,所以中间可能会出现很多0,可以把连续的0写成::,但是::只能出现1次(不然就不知道你缩写了几个0)。比如:

    EFEF:0:0:0:0:0:0:FEFE可缩写成EFEF::FEFE

    0:0:0:0:0:0:0:EF可缩写成::EF

    0:0:0:0:0:0:0:0可缩写成::

  3. 内嵌IPv4地址表示法

    为了方便IPv4地址转化为IPv6,后32bit可以使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法。比如:

    ::FFFF:192.168.1.1等价于::FFFF:C0A8:0101

目前IPv6技术还不成熟,所以也没有相关资料以供学习。IPv6的过渡应该仍有一段时间。

IP地址+端口号=套接字

TCP和UDP均采用16bit的端口号来表示主机进程,而IP地址标识Internet上的主机,所以IP地址加上端口号能标识Internet主机上的任何一个网络进程。套接字英文“Socket”,直译过来就是“插座,插槽”,这个名字非常形象:“拿根USB线你就可以连接两个有USB插槽的设备了”。实现了TCP/IP协议的操作系统会提供一个socket API给程序开发人员,使用Socket API编程,操作系统会帮你将Socket套接字封装到TCP/UDP报文并发送出去。

常见端口号

早期,有很多知名的程序使用Socket API已经帮你实现了很多常用的网络功能,逐渐地这些程序功能受到人们的认可,后来就成了规范,这些规范就是应用层协议,这些协议所使用的端口被记录在/etc/services文件中(Windows为%windir%\System32\drivers\etc\services)。

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端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文件协议
ftp-data 20/tcp #FTP, data
ftp 21/tcp #FTP. control
## Secure Shell
ssh 22/tcp #SSH Remote Login Protocol
## Telnet
telnet 23/tcp
## 邮件传输协议
smtp 25/tcp mail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 DNS域名服务
domain 53/tcp #Domain Name Server
domain 53/udp #Domain Name Server
##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tftp 69/udp #Trivial File Transfer
##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 80/tcp www www-http #World Wide Web
## HTTPS协议
https 443/tcp MCom #HTTP over TLS/SSL
https 443/udp MCom #HTTP over TLS/SSL

端口占16bit,所以范围在0~65535之间,其中0~1024是周知端口(众所周知的端口),1024~49151是注册端口(大公司的应用使用,如果不冲突也可使用),49152~65535是动态端口(随便使用,只要进程间不冲突就行)。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时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blog.hufeifei.cn/2017/07/Net/TCP-IP%20%E6%A6%82%E8%BF%B0/

鼓励一下
支付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