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未兑现的劳动剩余
张三是种小麦的,今年有200斤的收成,自家吃了100斤,还剩100斤。这剩下的100斤是张三的劳动剩余。
李四是捕鱼的,今年捕了100斤,自家吃了50斤,还剩50斤。李四吃鱼吃腻了,想用剩下的50斤鱼换张三的小麦做面包。碰巧张三也想吃鱼,两个人把自己的劳动剩余交换了。交易产生了。
张三李四的村子里,还有种红薯的、种西瓜的、打猎的。他们都想用自己的劳动剩余换别人的劳动剩余,为了方便交易,他们约定在村头建一个农贸市场。市场产生了。
张三想换李四的鱼,每次都要背好多斤小麦去集市,很不方便。其他人也觉得以物易物的方式很不方便,所以大家约定用村子里很稀有的一种贝壳作为交换的凭证。用于流通的货币随之产生,交易的效率也提高了。跟贝币相关联的汉字也由此而生:货、贵、资、贪、贫、财、购。
李四有一次捕鱼去了很远的海边,他发现海边有很多这样的贝壳,他偷偷地把贝壳带回家,自己捕鱼就可以偷懒了,每天用贝壳到集市上换别人的劳动剩余就能吃吃喝喝过得很好。货币注水出现了。
久而久之,市面上流通的贝壳越来越多,但是生产力没有提高,大家的劳动剩余并没有增多,能用贝壳换的东西就那么些。张三发现了这个现象,他开始让自家的小麦涨价,以前1个贝壳换1斤小麦,现在得要2个贝壳换1斤小麦了。市面上卖其他商品的村民为了保障自己的劳动剩余价值不受损都纷纷开始涨价。通货膨胀产生了。
最终大家找到了罪魁祸首李四,大家发现李四家有好多从海边捡来的贝壳。从此大家再也不用贝壳交易了。货币信用第一次崩塌了。
但是以物易物的方式效率太低了,大家都不想回到以前,最终大家先后找到了铜、金、银这种稀缺的金属作为货币。“钱”也因此而来。
货币是国家信用的派生
随着贸易市场和货币体系的稳定,周围好几百里的村子都建立了自己的贸易市场,村子与村子间也开始进行交易。
家住山下的老王发现自己村子都是打猎的,鱼很少,卖的很贵,而海边的村子都是捕鱼的,鱼非常便宜。于是他开始做起了长途贸易,将海边的鱼运到鱼少的地方赚取差价。利用信息差的中间商出现了。
随着老王的生意越做越大,老王发现每次自己都要带万两黄金去海边采购,重几百斤的贵金属不仅不方便携带,还容易被人抢,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需求,于是他率先建立了跨城市的钱庄。把黄金存在钱庄,钱庄给你开相应的票据,拿这个票据可以到另一个城市的钱庄取出黄金。最早的银行出现了。
随着钱庄的客户越来越多,大家干脆就直接用钱庄开的票据进行交易。金本位的货币体系诞生了。
钱庄私自开票咋办,要是能私自开票,人人都去开钱庄就能收割别人的劳动剩余了。最后国家介入,用国家信用做担保,开办银行,负责货币的发行。
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劳动剩余的积累
有一天,大洋彼岸的英格兰王国有位聪明的小伙子瓦特发明了一种动力机器——蒸汽机,有人基于这个蒸汽机制造了纺织机、远洋货轮、火车。以前需要10个纺织工人10天干的活,现在利用机器一个纺织工人一两天就能干完。有了火车和远洋货轮,这些商品可以运往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销售。
英格兰使用蒸汽机提高了生产力,劳动剩余越来越多,而且价格便宜,其他国家商品价格根本竞争不过英格兰,其他国家对英格兰都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逆差,黄金大量流入英格兰。
由于成本低廉,英格兰的商品对其他国家的商品产生了价格上的碾压,其他国家纷纷建立起了关税政策。要想把商品卖到我们国家必须交高昂的关税。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纷纷引进英格兰的机器改进自己的生产方式,工业革命的号角声吹遍了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供求失衡导致的货币流通性危机
在这场工业革命中,最聪明的那批人率先引进了机器并用机器改进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为了规模化生产,他们建立起工厂,雇佣那些没有机器的人为它们工作。
这些机器和生产技术被一个叫马克思的人称为生产资料,工人们使用生产资料为老板创造商品,老板通过商品的利润迅速积累财富。
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会出现一个问题:工人用赚取的工资消费最终都流向了掌握生产资料的老板手里。地球上的黄金是有限的,最终只会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导致市场上流通的黄金越来越少,于是市场上出现一种现象:工厂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穷人没钱购买商品。经济危机出现了。
在这个分配制度下,穷人只能冒险去新大陆寻找更多的黄金,这之中有一个叫哥伦布的发现了美洲大陆,后面有人在这块大陆上发现了金矿,这个发现金矿的地方被人叫做旧金山,那新金山是哪儿呢,穷人们找黄金找到了澳大利亚大陆,现在澳大利亚的国际都市墨尔本也被称为新金山。只要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分配制度不变,在地球上所有黄金都被发现后,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就会崩塌。
纸币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金本位时期,黄金可以作为货币之锚,是因为生产力低下,财富不会飞速聚集;生产力的提高会加速财富聚集速度,货币最终与黄金脱钩,回归了货币最原始的本质————劳动剩余才是货币之锚。
但是经济危机的时候,直接印钞票给穷人发钱会导致市场上的货币贬值,因为市场上没有那么多对应的劳动剩余,富人们会把手里那些纸币换成真正有价值的劳动剩余,市场上的资产价格会飙升。
英国有个叫凯恩斯的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市场需求以解决经济危机。以工代赈的方式,人为的创造需求,让穷人通过劳动的方式换取货币进行消费;降低银行利率的方式促进企业和个人的借贷,通过借贷增加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
经济周期是信贷周期
借钱可以促进消费,使市场上的流通货币增多。但是今天借了100块钱,N年后要还100钱+m块钱的利息。
国家可以通过中央银行调节借贷的利率,来控制这个行为,瑞·达利欧在他的《原则》一书中,把这个周期称谓短期债务周期。国家市场经济不好的时候降低利率,促进企业和个人贷款,刺激消费,从而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在经济好转的时候提高利率,让借贷的人减少,从而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但是通过债务只能延缓货币流通性危机的发生,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当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大家对未来的信心丧失殆尽,银行再怎么调节利率即使降为零,大家都不敢借债了,此时长期债务周期就出现了。国家除了调节利率这个工具,还有加大政府投资的工具。在经济萧条时,政府投资基建,为失业人群提供工作机会,保证失业人群有收入从而保证货币的流通。
当市场上许多人开始借钱消费的时候,经济一片繁荣,大家对未来信心十足,也会催生出更多的借贷,此时市场上的资产价格也会上涨;当大多数人开始还钱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变少,经济开始萎缩,经济周期因此出现。当市场上人们的信心一蹶不振的时候,大家都不敢借贷,不敢过度消费,经济开始萧条。
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对决
马克思最早发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根本矛盾,掌握生产资料的有产阶级会源源不断的积累财富,而不掌握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最终会一贫如洗。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共产党宣言》,通过社会革命建立一套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周期性危机的问题。
凯恩斯则寄希望于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市场推迟危机的到来,期望在推迟后的这段时间内出现科技革命改变市场上生产资料的分配关系。
历史告诉我们这两个解决方案都不完美。人类社会至今还没有找到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