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思考——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

这篇文章我想结合历史与当下,整理一下我对这个社会的思考。

农业社会的历史循环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从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之后,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摆脱一个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这个周期通常不超过300年。以前读书的时候我会把这个周期律归因到”开国之君多勤勉,亡国之君多奢靡”。但是历史上也不乏王莽、崇祯这样的勤勉之君。在社会上走了一遭后,我发现这是一个经济问题。而这个经济周期循环的两个关键因素就是土地和人口。

1、建国初期往往经历大规模战乱,人口凋敝,百废待兴。此时人均土地非常多,开国的君主如果英明的话,通常会进行土地革命,把土地均分给普通农民,并按人头收税,以保证国家财政的健康。此后的六七十年里(两三代人),农民安居乐业,人口也会迅速恢复。历史上也有因为没有建立完善的财政制度而迅速灭亡的政权,如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因为有了财政收入,国家才有能力抵御天灾人祸,比如在干旱或者洪涝时期赈济灾民,在外族入侵的时候征兵镇守国门。光有枪杆子还不行,枪杆子只能打江山,还需要有钱袋子和笔杆子来稳定人心,江山才能坐得住。

2、建国中期,人口数量会快速增长,而其中掌握优质土地的或者子嗣不多的人群,他们的人均土地会增多。而那些土地少的人群开始出现产粮不够吃的现象,这些人开始租种别人的土地。另外由于天灾人祸,为了活下去有些人可能会出售土地,土地兼并开始出现。此时的国家财政由于按人头收税,那些掌握大量土地的,特别是那些掌握权利的士绅阶层会隐匿人口,国家税收开始减少。

以明朝为例,朱元璋时期(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登记人口在6000万~7000万间,耕地366.7万顷,田赋收入3278万石左右,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洪武之治;到了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左右),人口约1.5亿,翻了一倍多,其中朱姓皇族宗室人口达到百万人之巨,这些人不交税纳粮反而年年有俸禄,庞大的士绅贵族成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王朝中期,人均土地减少,人口不再稀有,而土地开始变得稀有。此时如果有远见的帝王能清丈土地,将人头税转为土地税,王朝又能延续几代人。历史上的张居正施行一条鞭法,通过计亩征银的方式收税,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清朝的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再次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中国的人口也从清初的7000万增长到4亿。

3、王朝末期,兼并导致的不公已经让社会矛盾越发突出,国家财政也开始拮据。此时农民起义遍地开花,如果再碰上外族入侵,像崇祯这样勤勉也无力回天,其根本原因是财政不济。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依靠的不仅仅是军事指挥,更重要的是军费支出,想要抵御外敌就需要大量的钱财支持。如果王朝末期还碰上洪涝或者干旱等天灾,亡国套餐的叠加下,任何一项财政开支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纵观全球历史,为什么这种历史周期律只发生在中国,而同样文明延续千年之久的欧洲却没有这样的朝代循环。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大部分时期都是大一统帝国,而欧洲大部分时期都是类似于我们春秋战国的诸侯国状态。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国与国也势均力敌,之间经常爆发战争,这些战争能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从而让人口减少。而我国自秦朝开始,再到汉武帝推恩令削弱诸侯实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从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是大一统模式,大一统之后的战争基本都是平定内部起义或外族入侵,只要中央财政充裕基本都安然无事,在大一统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的时间也会更长。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大一统能保证长治久安,谁也不想天天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谁都想戎马半生后,解甲归田过上安稳日子。相反欧洲大陆只有罗马帝国时期实现了统一,而且也只是统一了整个地中海,欧洲边缘地区仍然存在少数民族和地方政权,欧洲历史上没有秦皇汉武这样高度集权的帝王,即使是后来的查理曼大帝和拿破仑短暂地统一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但是这些帝国也在帝王死后立马分崩离析。

扯远了,回到中国历史。中国在1840年前,国内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但是实际上商业贸易从商朝以前就有了,有学者推测建立商朝的商汤祖先一直是商人,所以才叫商朝。这一说法已不可考证,但是可见商业贸易很早就有了。然而农业时代的贸易,仍然是以农产品为主。封建统治者觉得商人在社会生产中并不直接创造价值,所以才有士农工商这一等级体系,甚至宋朝、明朝曾有禁止商人穿绸缎的政令,以明确商人的社会地位。

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的中国国门被炮火打开,在这之前欧洲对中国一直是贸易逆差,西方大量的茶叶需求使得世界上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的流入缓解了中国财富集中后货币短缺的矛盾,也迫使西方列强急切的寻求贸易平衡,鸦片的输入以及后面的鸦片战争都是这个经济贸易不平衡的产物。

随着鸦片战争签下的不平等条约,西方的工业品开始输入中国,在后面接连几次的战争失败后,中国也因此被迫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工业社会的生产资料

农业社会下,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如果按照现今的经济学家“人口红利”的说法,人口也算是生产资料,而制造生产工具的铁矿以及水资源等都是次要的;水和盐同时也是生活资料,因此古代王朝常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以垄断山泽之利。看历史剧的时候,经常听到的盐税便是沿袭了这一制度。我把盐、铁、水等自然资源和土地归为一类————“物“。

然而,工业社会下,土地不再是唯一的生产资料。工商业时期更重要的生产资料是技术和资本。因为农业社会的商品都是基于农产品的简易商品,基本上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就能完成,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是中国古代的特色,因为中国一直是“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文化,统治阶级不希望有实力超过自身的个人或团体出现,这也是为什么明清时期江浙一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却没有延续下来的原因,沈万三、胡雪岩等人就是很好的例子。

工业时代,机器大范围地取代了传统人力、畜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此时工厂出现了,因为很多产品没法儿一个人生产,同时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必然要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工业时代的生产力和农业时代的生产力已不能同日而语,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回到刚刚的话题,工业时代的生产资料是“技术和资本”。工厂想要提高生产力,要么加大生产规模,要么改进生产技术、优化生产流程。

1、加大生产规模就需要更大的厂房、更多的设备和更多的工人,这些成本需要资本支撑。

2、而改进生产技术,需要更优秀的工程师人才或者技术发明的专利授权,比如1886年,德国的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汽油车,并成立了奔驰公司打开了汽车市场。1913年,美国的亨利福特建起了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优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让汽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让每个人的分工更加明确更加精细化,虽然能提高效率,但也让个人成为了产线上的螺丝钉。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就描绘了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并讽刺了当时工人艰苦的劳动条件。

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如百度搜索引擎、阿里和京东的电商、腾讯的社交媒体等,对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什么冲击吗?肯定是有的,信息化让市场变得更加透明,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部分取代了传统电视广播媒体,让广告能触达到更多的消费者,电商平台优化了产业结构,让原来的一手、二手…的中间商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但是在搜索引擎中存在的竞价排名如果也出现在电商平台,那必然造就商业市场上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拼多多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农村以及三四线城市的低端需求造就的必然。

信息化时代相比于传统工业时代,有一个更重要的生产资料,便是“数据”。就像古代想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就必须看户部的税收人口等账册,这样施政者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决策。现在的企业或商户要想在生意场上做出更优化的决策,也需要数据的支撑。

至此,当前最重要的五项生产资料可以总结为:人、物(土地)、财(资本)、技(知识技术)、数(数据)。

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源农业时代:种地的农民机械时代:操作机器的工程师信息时代:写代码的程序员自然资源土地水资源山林矿产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基于自然资源再生产的商品房子、矿泉水...资金、资本技术发明的专利知识产权、著作权数据

工商业社会的税收制度

农业时代,政府可以简单地按人头征收农业税,但工商业时期的税收政策就有所变化了。一方面因为农业税已经收不了几个钱,且收税成本高,闹不好可能就起义暴乱了。2006年我国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税,也标志着我国完全进入了工商业时代。另一方面,技术和资本的倾斜会极速地改变商业的市场结构,按人头只能收个人所得税,却无法对不断增值的资本收税。工商税是门大学问,对国家来说这是工商业时代的最主要税收来源,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与前途。

工商税其实从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管仲最早提出了士、农、工、商四种职业划分的同时,还提出了统一货币、降低关税、盐铁官营等思想,这也为齐桓公称霸提供了经济基础。

但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产业链越来越庞大,造一辆汽车、造一台手机已经很难由一个厂商单独完成,因此工商税也不断演变。

现代的工商税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所得税按照企业和个人划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营业税就是对营业额课税,应纳税额=营业额×适用税率。

增值税是1954年法国首次提出的,2012年我国实行“营改增”税制改革,2017年营业税废止。增值税和营业税不同的是,增值税对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商品增值额课税,这样能降低企业的税负。目前增值税是我国税收占比最大的税种,从营改增全面施行后,增值税占比基本稳定在40%左右。

2021年税收结构如下,其中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占比达到60%:

税种收入(亿元)占比
增值税63,51936.8%
消费税13,8818.0%
企业所得税42,04124.3%
个人所得税13,9938.1%
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7,31610.0%
关税2,8061.6%
出口退税18,15810.5%
城市维护建设税5,2173.0%
车辆购置税3,5202.0%
印花税4,0762.4%
资源税2,2881.3%
契税7,4284.3%
土地增值税6,8964.0%
房产税3,2781.9%
耕地占用税1,0650.6%
城镇土地使用税2,1261.2%
环境保护税2030.1%
其他各项税收收入1,2360.7%

工商业时代如何抑制兼并

从历史周期来看,国家政权要想长久,社会想要稳定向上发展,就必须抑制兼并。在农业社会主要是通过按土地收税来抑制土地兼并,而在工商业时代,生产资料变得更多样化,要想抑制兼并,就要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税收制度。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税收制度上比我们先进很多,从房产税、遗产税、股权税、赠与税等各个方面抑制财富兼并,并通过建立三次分配制度缓解社会矛盾(将钱用于社会慈善能获得税收优惠)。然而我国只有一个房产税,且十多年来还只在上海重庆等发达城市试点。但是掌握资本的都是世界上顶级的聪明人,他们有各种方式逃避国家的税收。比如通过将公司注册在低税收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利润转移(如新疆鄂尔多斯、新加坡、爱尔兰、开曼群岛),建立慈善基金会交由继承人打理来避免遗产税和赠与税。

如何抑制兼并目前看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是焦头烂额,美国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和2021年的冲击国会山,以及2023年法国大罢工本质上都是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产业资本一旦进入金融资本阶段,就和古代地主垄断土地类似,只要把土地租给没有土地的人耕种,坐收地租就能生存,他们就不需要思考未来的发展;金融资本只要把钱投入到那些已经能稳定赚钱的行业或公司,坐收分红,他们也不需要思考关心要不要发射火箭飞到火星移民,他们只需要重仓可口可乐、银行、保险等行业就能稳坐在世界财富榜单上。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案

中国历史上循环出现的政权更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因为分配不公导致社会基层暴动推翻上层建筑。这个分配问题在资本主义时代仍然有,这个经济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会导致马克思提到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无限积累与无产阶级剩余价值被不断剥削,最后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低价卖给穷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提出《共产党宣言》就是试图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套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这之后列宁和毛泽东分别在俄国和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并通过国家或集体的方式,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权。

同一时期西方国家也提出了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干预市场,因为他们发现经济周期性萧条导致工人失去工作难以维持生计,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了也不低价卖出,而这根本原因是货币的流通性问题,所以凯恩斯主义试图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市场,从而提高市场总需求。凯恩斯在他的《货币、就业和利息通论》中提出增加政府支出、降低利率税率、扩大社会保障等手段来刺激需求以提供就业机会。政府通过投资,如兴建水利、铁路等基础设施来人为地制造需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工代赈”;另一方面政府通过降低税率和银行利率,降低借贷成本,促进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其次就是提供医疗保健、教育、退休金、失业救济等社会福利项目来提高工人的社会保障。

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从经济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但是都存在各自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试图通过暴力革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问题并建立更公平的社会制度,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后,分配制度如何真正落实,权利由谁监督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正因此苏联由于贪腐问题导致了1991年解体。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要求人们都是无私的、充满崇高理想的,这和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一样不切实际,事实上自私且愚蠢的人多了去了。

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样都主张政府干预市场,只是后者更加激进,试图通过计划经济来实现产品供给。凯恩斯主义只是通过财政支出和调节利率的方式间接地调控市场,但是凯恩斯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只是将问题推迟到将来,基建总有修完的时候,一边挖坑一边填坑地创造需求,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另外,个人借贷消费催生消费主义,导致了债务周期,当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消费必然下降,最终仍然是经济大萧条;其次,国家发行更多货币以支持财政支出,也会导致社会通货膨胀的发生。当然良性的通货膨胀对社会来说是好事,这需要政府利用好财政和利率两个调控手段保证社会通货膨胀率不会过高,但是信息不对称、行政效率低下和政治利益驱使等问题,可能导致政策实施的局限性。

资本全球化的问题

随着WTO等组织的建立,贸易全球化使得资本可以跨越国界,这也给不少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各种问题:

1、不平等的经济发展。由于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遭受资本外流和人才流失,导致资源外流和技术落后。
2、资本控制的挑战。这可能导致跨国公司通过避税、利润转移和其他方式逃避国家税收和监管机构的约束,削弱了国家对资本的控制能力。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时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blog.hufeifei.cn/2023/06/economic/social-and-tax/

鼓励一下
支付宝微信